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與垃圾“化敵為友”。推動落實垃圾分類,實現廢物再利用、防控垃圾污染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西寧市作為“無廢城市”試點,以“綠色減量化、生態資源化、安全無害化”為目標,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收運處置、餐廚垃圾減量化和綜合利用、塑料污染治理行動,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
科技賦能 垃圾分類更快捷
“燈泡應該扔到哪個垃圾桶?”“請投放到紅色有害垃圾桶。”10月30日,在西寧市城中區禮讓街街道解放路社區香房巷垃圾投放點,居民柴友蘭拎著一袋廢舊燈泡,看著面前綠、藍、紅、灰4個顏色的垃圾桶問道。“真先進啊,垃圾該放哪個桶,問問這個小助手就行,垃圾分類真是越來越智能了。”隨后,她將紅色垃圾桶上方的繩子拉下,桶蓋隨之打開,避免身體直接接觸桶身,干凈又衛生。
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和關鍵環節,社區是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主陣地。解放路社區地處市中心,現有居民4775戶,老舊樓院較多,人口密度大,示范類型多。“為了讓居民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去年社區傾心打造城中區首個集參觀、體驗、互動、服務于一體的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通過圖文、視頻、互動參與等形式向居民科普垃圾分類知識,促進居民環保意識提升。”城中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袁若晨說。
解放路社區43個樓院內安裝了57個智能語音提示器,居民進入3米感應范圍時,智能語音提示器會自動播放垃圾分類宣傳語,識別出400多種物品,涵蓋了日常遇到的絕大部分垃圾。“以科技力量助力垃圾分類‘新日常’,實現‘分類人人參與’‘過程有理有據’‘環節循環可控’。”袁若晨說。此外,每個投放點的督導人員會對投放不準確的垃圾重新進行分揀投放。
科學處理 垃圾“變身”用處多
在解放路社區廚余垃圾處置間內,一臺大型設備運轉著,幾乎沒有噪音。
青海寬寧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任衛寧站在機器旁邊,按下啟動按鈕后,垃圾桶沿著升降機慢慢上升至投料口,隨后“轟”的一聲,廚余垃圾被倒入設備中。
“廚余垃圾如果處理不及時,就會產生液體多、發酵氣味大的問題,而直接填埋容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我們的設備可以將其進行烘干處理,減少異味和滲濾液產生,還能有效規范廚余廢棄物收集、運輸和處理環節,斬斷非法使用廚余食物飼喂生豬、提煉地溝油鏈條,清潔環境也保護市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任衛寧說,這臺設備一次能“吃”掉大約1000公斤的廚余垃圾,目前,城中區已經配備4臺。
相關資料顯示,一噸廚余垃圾可以產生100公斤有機肥和10公斤生物柴油基礎油。廚余垃圾經過預處理后,將分離出有機物,油脂經過提純去雜后可以產出生物柴油基礎油。固渣部分則通過生化處理制成有機肥,若條件允許剩下的渣料還可以通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用以發電,成為再生資源,最大限度實現廚余垃圾變廢為寶。
城中區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副局長王志東表示,該區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進一步優化廚余垃圾就地化處置工作,實現收運、處理一體化運行,節省收集和運輸成本,逐步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多方受益的目標。
“就地化、資源化、無害化、減排化。”社區居民宋金花參觀廚余垃圾處理過程后,對這4個特點記憶深刻。她興奮地說:“這種有機肥料按照1:9的比例與土壤混合后,可以直接用來養花、種菜,不出小區就能做到廢物利用,很時尚。”
多元共治 環保理念更走心
“再過幾天,又可以兌換物品啦。”10月中旬,在自新巷2-16號院,張鳳蘭拿出垃圾分類積分兌換卡說:“現在日用品基本都不用買,在兌換點用積分就能換。”
張鳳蘭口中的“兌換點”,是社區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實現垃圾“變廢為寶”的一套激勵機制。
兌換點內的四排貨架上擺放著牙膏、牙刷、洗衣粉、衛生紙等生活用品,貨架旁貼著兌換的說明細則:洗發水300積分、紙杯30積分、塑料盒100積分……居民用按照要求投放垃圾后獲得的積分,可以在每月25日選擇物品兌換。
在推行積分兌換機制的同時,社區還通過發放倡議書、環保知識彩頁、面對面宣講等形式,進行全覆蓋式宣傳。居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參與垃圾分類投放,可檢驗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另外,社區的宣教基地會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垃圾分類趣味宣傳活動,以寓教于樂的方式講授知識,引導他們參與其中。
“以前我們對于可回收物的概念比較模糊,僅僅認為可利用的、可以賣錢的才值得回收,對垃圾分類的真正意義也不甚了解。隨著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我們能親身踐行綠色低碳可循環的生活方式,為國家實施節能減碳戰略出一份力。”居民張瑤感慨說。
“無廢”理念,人人共識;“無廢城市”,人人共建。
西寧市大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逐步形成全民參與垃圾高效處置的良好風尚,保護優良的城市生態環境,將進一步厚植綠色發展基底,為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